1、摸脖子。研究顯示,脖子越粗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大。對此,王顯介紹,頸圍是衡量人體上半身脂肪的關鍵部位,從臨床經驗看,脖子粗的人,其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都相對較高,而這些都與心臟疾病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如果男性頸圍超過39 厘米,女性頸圍超過35厘米,就說明脖子較粗。
2、脖子兩側分布著頸動脈,我們可以在喉嚨突出部分兩側大約5厘米的地方,觸摸到它的跳動,同時還能感受到血流的速度及血管的軟硬程度。每天不妨摸摸自己的脖子,并定期測量頸圍,具體方法是:將皮尺水平置于頸后第七頸椎上緣(低頭時摸到的頸后最突起處),至前面的喉結下方,完成測量。如果頸圍超標,在空閑時做一些頸部緊致操,比如前后左右點頭、360度旋轉活動脖子等,減少脖子贅肉堆積。
3、摸手腕。“脈搏跳動的正常與否與心臟疾病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王顯表示,對大部分人來說,在安靜狀態下,正常的脈搏跳動頻率應該在60~90次/分鐘,跳動均勻且節律一致。而跳動太快或太慢都可能是一些心臟疾病的征兆。需要注意的是,如體力活動后或情緒激動時,脈搏可能會暫時增快,但稍加休息便會恢復。
4、患有“三高”的人不妨每天給自己摸摸脈,并記錄下脈搏跳動情況。具體步驟是:平躺靜歇3分鐘,伸開左臂或右臂,將另外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搭按在伸開手臂的腕后橈動脈所在部位(手臂與手腕關節內側連接處),保持正常均勻呼吸,計數1分鐘。如脈搏跳動均勻,且頻率維持在正常水平,說明心臟情況基本正常。反之,如果脈搏跳動不均勻,或跳動頻率高于低于平均正常范圍,則需引起高度重視,必要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