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殘酷疫情下的難得溫暖
這場發生在春節之際的疫情,來得格外兇猛殘酷。在所有人在為病毒超強傳染性感到恐懼之時,醫務人員紛紛逆行而上,陸續抵達疫情重災區。一時間,各類媒體滿是對醫務工作者的報道,使得他們的光環無比閃耀。 與此同時,有人體會到更為強烈的成就感,有人感受到做醫生的純粹境界,也有人感嘆:“20年前那種美好的醫患關系又回來了”。就在返程之際,武漢警方白衣天使護航。航空界為醫護人員準備了特殊的紀念登機牌,還用最高禮遇“過水門”為英雄們接風洗塵。 “在這樣一個時期,仿佛很多事情都停了下來,聚焦點都放在我們這個職業上了。”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年輕的護士王婷說,平日頻發的傷醫事件令人寒心,近日來好像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贊揚,內心不是說沒有溫暖的。 《溫柔醫刀》公眾號創始人胃腸外科主任醫師鄭陽春向健康界分析,這次疫情也是最生動的一課,讓全國人民都看到了醫務人員的可愛、可敬之處。“這對短期提升醫務人員的形象和改善醫患關系無疑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然而,當一切回歸到正常軌道之后,疫情對醫務人員執業環境帶來的積極效應能否維持下去?
醫者光環能否繼續閃耀?
“個人認為,在歷史長河中, 特殊事件只是一個‘插曲’,并不改變事物運行的軌跡。”鄭陽春說,此次疫情發生后,醫務人員公而忘私的表現非常突出,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醫務人員的勤勉和奉獻是一直都存在的,不是今天才有。 他認為,這次之所以受到舉國上下史無前例的關注,是因為此次疫情是一次波及面廣、影響巨大的突發事件,并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鄭陽春分析,這次事件和2003年發生的SARS事件有著非常驚人的相似之處。“當時也是媒體一邊倒地宣傳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各種事跡,把醫務人員捧到一個很高的位置,”鄭陽春說,但是SARS之后呢,醫務人員的執業環境并沒有明顯的改善,醫患關系還是非常地緊張。甚至沒過多久,傷醫、辱醫、甚至殺醫事件屢屢見諸報端。 “這次疫情掩蓋了發生在民航總醫院和北京朝陽醫院的兩起惡性傷醫事件。”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岳提醒道,這兩起事件發生的時間離現在并不遙遠,然而疫情期間我們的焦點得到了轉移。 王岳表示,在此背后還有一個事實,我們現在又要重新面對。“那就是,這些年醫患關系沒有因為我們的關注而變好。”他說,相反,根據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我們的投訴是在上升,糾紛是在增多的。 不久前,一位醫生在個人微信公號上寫了一篇《疫情肯定好轉了,因為投訴增多了!》,調侃中透露著一名醫務工作者對執業環境的無奈,引發不少同行轉發、點贊。“對于疫情之后有怎樣改變不抱多大希望,很可能一切照舊。”一位三甲醫院醫務人員的想法頗具有代表性。 也有一些人像王婷一樣持樂觀想法。“在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醫患關系也許矛盾重重??墒挛锏陌l展不都是在矛盾中前進的嗎?”她表示,看到危難之際,醫護人員受純粹的職業使命驅使奮勇向前,給了社會一劑強助推劑,讓她相信執業環境終究向好是必然的。 一個月前,在大家熱議一線醫務人員子女中考加分政策之際,一位叫徐勇剛的一線醫生在論壇上寫下一段話,引人思考。他說,疫情結束之后,怎樣讓醫護建立持久的職業歸屬感,怎樣善待醫生,處于深水區的醫改到底怎么走,才是全社會值得深思的問題。 那么,如何讓醫務人員建立持久的職業歸屬感?
哪些因素影響了職業歸屬?
“職業歸屬感首先來源于回報,這是一個硬杠杠,然后才能談其他維度,比如自我約束、建立信任等。”黑龍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醫院黨委辦公室主任滕海龍說,“還是那句話,我們首先要解決生存(物質)問題,才能上升到社會人文(精神)的角度,這是基本的辯證法。你讓一位在一線城市的主任醫師每個月收入5000元,把他捧上天都沒用——缺少自我認同的基礎,哪里還有歸屬感?” “雖然不同地區的醫生待遇不同,但跟發達國家相比,整體明顯偏低是不爭的事實。”滕海龍坦言,個別醫生所謂的“灰色收入”,在當下藥品、耗材“零加成”的背景下,基本已經萎縮或根本沒了這些收入,“隨著各項政策的落實,這些肯定越來越少直到消失,即便個別人還有紅包之類的收入,但也必然面臨著很高的法律成本,而且這會大大消減醫生的自我認同感,更會動搖疫情期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脆弱信任。”
如何以疫情為契機掀開新篇章?
“疫情是一場檢驗,也是一次契機。”鄭陽春說,我們要抓住這個契機,趁熱打鐵。政府應該積極出臺改善醫患關系的切實舉措,媒體要切實報道醫療行業的正面事跡,在全社會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從而促進醫務人員執業環境的改善,“最深層次的,還是在于民眾尊醫意識的覺醒,全社會形成這樣的風氣。” 滕海龍則認為,當務之急是解決醫務人員的合理待遇問題。他希望這場疫情成為轉折點,在醫改層面拿出更多魄力,使得醫療體系更加正本清源。 “醫院越來越嚴重的行政化,是亟需重視的問題。”醫療行業評論員徐毓才也表示,如不打破這個桎梏,改善醫務工作者的執業環境會很難。 “這次偉大的抗疫戰,使得全民對醫生的理解以及對健康的關注發生了改觀,健康醫療的權重必然提升。以此為契機翻開中國公立醫療的新篇章,一定大有作為。”徐勇剛如此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