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腰痛、骨痛、腿痛......很多人以為是單純的患有骨病,到醫院檢查后才發現其實已經是很嚴重的多發性骨髓瘤——一種血液疾病。近年來,多發性骨髓瘤發病率呈持續上升態勢,目前位于血液腫瘤的第2位,且發病年齡亦呈年輕化趨勢,已經成為一種越來越常見的血液腫瘤。3月正值國際骨髓瘤關愛月,為了讓更多的市民更深入更科學的了解到多發性骨髓瘤的重要知識,近日,記者專門采訪到了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主任王偉教授。
王偉教授介紹說,多發性骨髓瘤目前還是一種不能治愈的疾病,在中國的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二,患者年齡多數在55-65歲,是中老年人中常發的一種疾病,其中男性患者數量多于女性患者。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逐漸增加,多發性骨髓瘤發病率也在逐漸升高,加上國內對該疾病的認識水平和診斷水平都在不斷提高,所以目前患者數量也在不斷提高。同時,她還指出了目前多發性骨髓瘤出現上升趨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我國一些大的醫療中心非常重視多學科的交流,腎病科、骨科等多學科的醫師共同探討疾病,這樣可以幫助患者更早的發現多發性骨髓瘤,避免誤診,可以盡早盡好的進行治療。”
采訪中,王偉教授首先為廣大市民科普了多發性骨髓瘤的早期癥狀。她介紹道,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非常復雜、多樣,而其典型的臨床癥狀是骨骼疼痛、貧血、腎功能損害以及高鈣血癥。骨痛是最常見的表現癥狀,其中腰底部、胸部、下肢骨痛比較多見,王教授介紹說,即便是活動或扭傷后出現的劇烈骨痛,也需要考慮到是病理性骨折的可能性,因為多發性骨髓瘤常見于老年患者,老年人比較容易出現骨質疏松,多發性骨髓瘤的骨痛和骨質疏松引發的骨痛,不太容易區分;第二大癥狀是貧血,多為頭暈、活動后心慌,通過血常規檢驗便可以檢查出來;第三大癥狀是腎功能不全,部分患者可能會通過尿常規檢查,發現有蛋白尿或急性/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情況,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后會方可確認是否患有多發性骨髓瘤;最后是高鈣血癥,多發性骨髓瘤一般會出現血鈣增高的情況,患者可能會出現食欲不振、嘔吐乏力、意識模糊等癥狀。
王教授還特別指出,因為多發性骨髓瘤的早期癥狀缺乏典型性,多數病人首先會去到骨科、腎病科、神經內科、心內科等科室就診,診療經歷會比較曲折。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作為是青島市最大省屬綜合性醫院,非常重視多學科交流,多學科交流這種模式讓非血液科的醫生認識到多發性骨髓瘤會出現的癥狀,當患者就診時能第一時間考慮到多發性骨髓瘤的可能性,及時引導患者到血液科就診,這樣就可以避免延遲診斷甚至誤診。王偉教授提醒廣大市民,一旦出現上述癥狀就需要抓緊時間到專業的醫院經過??漆t生的專業檢查進行鑒別,早確診早治療。
接著,王偉教授又介紹了國內關于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法,她介紹說,對于新診斷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醫院首先會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能、身體狀況劃分適合或不適合做自體干細胞移植,對于適合的患者,首先會進行誘導治療,再進行自體干細胞移植,隨后進行鞏固和維持治療,形成一個整體的診治模式;對于不適合做自體干細胞移植的患者,醫院會對患者體能狀況進行評估,同時考慮患者是否存在合并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疾病等疾病的情況,最后根據綜合評估,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王教授強調,對于虛弱和腎功能不全的部分患者,一定要兼顧治療的安全性和療效。
2021年新醫保目錄增加了18種腫瘤用藥,其中就有用于多發性骨髓瘤治療的CD38單抗,相信這些療效好、副作用小的新藥物加入醫保,不僅能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也為醫生增加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又一武器。
當記者問道多發性骨髓瘤愈后是否會復發時,王教授表情凝重的說,對于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而言,疾病復發是不可避免的,且復發后治療難度更大,隨著復發次數增多,治療反應和生存預后也會隨之下降,因此患者在疾病新診斷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從而盡可能延長首次緩解時間至關重要。她還特別指出,近幾年新冠疫情使得當代人對人體的自我免疫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因疾病原因身體會存在免疫功能下降的情況,所以王教授提醒廣大患者朋友,要想提高免疫力首先要控制住原發病,一定要進行規范專業的治療,同時還要注意合理的飲食,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才能讓自我免疫力得到更好的恢復。她還介紹說雖然多發性骨髓瘤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但隨著CD38單抗這些針對新靶點的新藥不斷出現,相信未來還會有許許多多的新藥出現,一定會為患者帶來更多的治療選擇和希望。
在采訪的過程中,王偉教授多次跟記者提到:“未來,我希望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時,能加強對患者的疾病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干預,在治療模式方面要注意對合并癥的控制,做到多措并舉,并積極加強上下級醫院的聯動,讓更多的患者身心受益。”最后,她呼吁將來能夠建立多發性骨髓瘤的數據庫,開發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智能化管理模式,通過醫生、護士、患者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讓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